輿情分析來源平台
台灣地區總來源頻道數 93,505
名人解讀
2020.03.27 16:43

搶購、囤貨之亂,罪魁禍首是假消息?

台灣因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第二波境外移入,國內確診個案大增,杜絕外國人來台減緩人流來往,也讓人民擔憂未來物流會不會中斷,引發各大賣場囤積搶貨。雖然檢調單位隨即介入追緝網路帶風向者,行政團隊也動起來,行政院長蘇貞昌透過幽默文宣要大家「儘量買」,凸顯物資與原料都供應無虞,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更一再呼籲民眾不要轉傳假訊息,但憂慮心理仍在,政府應從更多方面理解民眾的恐慌情緒。

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與囤積相關的百大熱詞,具體被提及的民生商品包括衛生紙、泡麵、罐頭、衛生棉、飲料及各種日常備品,乍看之下雖與防疫無關,其實細究其背後原因,就能了解這些物品為什麼被恐慌性瘋搶。

3月18日台灣一口氣大增23起確診個案,其中21起都是境外移入,同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9日凌晨起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就被解讀是另類的「封鎖邊境」,國外關閉邊境、封城之後,食物缺乏、民生物資被掃空透過媒體不斷播送,更加深民眾的焦慮,19日囤購潮的聲量隨即爆發。

利用QuickseeK輿情資料庫,若進一步比較「境外移入」、「關閉國境」、「假訊息」、「囤購潮」這4事件的聲量趨勢,比起假訊息帶來的影響,境外移入造成確診大量爆發、關閉國境這兩件事情,在對囤購潮的出現,看來在時間點上更具有直接、關鍵性的影響,假訊息雖有討論量,但遠不及確診暴增、邊境管制帶來的壓力。

而細究網路上有關「假訊息」的熱門話題列表,近一周來相關討論不少,包括「為什麼中共網友天天罵台灣媒體」、「調查局指出7成肺炎假訊息來自中共網軍」、「指揮中心澄清,台灣強制休假兩周是假訊息」等,都受到民眾關注與討論。

民眾顯然也已充分意識到疫情相關討論中,充斥不少假訊息,一方面具有高度警覺,另外就是,在這麼多的假訊息討論中,關於囤購的假訊息也沒有想像中熱門。

因此,民眾「別人一直買,我會不會之後買不到」的心情,還有擔憂疫情後續更惡化,台灣會不會仿效他國頒布「限制出門」令等,都加強民眾「超前部署」、「囤貨自救」的決心,這也是囤購潮持續接近一周還方興未艾的重要原因。

防範假消息固然已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的最新課題,但點破「假消息」的存在,仍不能忽視其他關鍵因素帶來的社會衝擊。更重要的是,面對囤貨潮,政府用「儘量買,貨很多」宣示物資原料無虞,但民眾仍然在疫情嚴峻時聚集到賣場,顯示國人害怕的不只是原物料缺乏,還有未來疫情如果加重、封城之後的種種後果。

全文轉引自《今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