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智慧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踪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顯示,全球智慧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 509.6 萬台,年成長 11.9%,亮眼數據反映了消費者觀念的轉變,掃地機器人過去總是被視為「懶人經濟」和「智商稅」的寫照,然而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多重角色壓力並存的環境下,這項智慧家電的價值遠不止於省力,更是全面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
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針對近半年網路數據分析,一起來瞭解究竟消費者為何從不信任掃地機器人到現今每家一台,甚至被列為婚姻三寶之一?而家電產品優勢與消費者緊密扣合,是否真的是創造購買動機的關鍵呢?讓掃地機器人需求定位大翻身,這個轉變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四大購買動機讓掃地機器人從「奢侈品」變「必需品」
觀察近半年網友購買掃地機器人動機,「提升家務效率」是最主要的購買理由,上班族希望下班後不用再花時間掃地拖地,以換取更多可自由支配的個人時光。
佔比第二高的動機則是「減少過敏原與寵物毛髮」針對寵物家庭,寵物掉毛問題所帶來的困擾層出不窮,特別是換毛季節,寵物毛髮滿天飛,傳統掃把根本清不乾淨,對於有過敏體質的受眾來說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定期深度清潔更是健康必需。
有趣的是,「維持家庭和諧」也成為購買掃地機器人的理由之一。不少網友分享,買了掃地機器人後,家裡不再因為「誰該掃地」而產生爭吵,甚至有人戲稱它是「拯救婚姻的神器」,更背眾多網友列為「婚姻必備三寶之一」。
此外,掃地機器人也經常被當作「實用贈禮選擇」,許多子女會購買掃地機器人給父母,希望減輕長輩彎腰掃地、打掃環境的身體負擔。
二、從基本清掃到完全自動化,消費者使用上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從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中可以發現,大家對掃地機器人的期待已經不只是會動的掃把那麼簡單,而是希望它能升級成為徹底解決家務的得力助手。
從熱門文字雲中可以發現消費者針對掃地機器人的使用需求,彙整出四大在意面向:
死角清潔能力:消費者關心的是機器人能否深入那些平常清不到的角落,像是沙發底下、床底等狹窄空間以及在有限的空間的清掃能力。對多數台灣家庭而言,這些狹窄區域往往是灰塵毛髮最容易堆積的地方,也是日常清潔時容易忽略的盲點。
手機遙控已成標配:現代人已經習慣用手機管理家裡大小事,上班時想確認清潔進度、下班前先預約啟動時間,這種遠端控制功能已經不是加分項目,而是基本配備。
全家人都要滿足:有小孩、寵物的家庭面臨「地上到處都是食物碎屑」的清潔挑戰,長輩則希望操作簡單、不用一直彎腰。產品能否真正解決不同家庭成員的痛點,直接決定了整個家庭的使用滿意度。
完全自動化是最終目標:「自動化」的功能被討論,反映出消費者對掃地機器人的需求已從單一清掃轉向追求完全自動化的清潔管理,而避障技術好不好,直接決定這台機器人能不能在家裡各種雜物中正常工作,也是用戶滿不滿意的關鍵。
三、自動化也有極限:電線纏繞、智慧清潔仍需人工配合、基站體積大小成為空間挑戰
儘管掃地機器人朝向全自動化發展,但「完全解放雙手」的理想目前在消費者的負面聲量中明顯呈現仍舊受到技術限制。
首先,掃地機器人有時會因電線、拖鞋等小雜物而卡住而需要人工解救,這也意味著每次使用前都需要事先整理地面環境。此外,部分舊款或特定品牌可能會出現清潔力下降、毛髮纏繞或電池老化導致路線錯亂等問題,對消費者而言皆是影響整體使用體驗。
在清潔效果方面,許多消費者認為掃地機器人仍存在著清潔盲區,拖地功能有時也不夠徹底,特別是面對廚房油垢時效果有限。因此,傳統的清潔工具仍有其必要性,形成「自動+手動」的混合清潔模式。
配備自動清潔功能的基站雖然提升了便利性,但體積較大的特性也帶來空間配置上的挑戰。這對都會區小坪數住宅的用戶而言,可能需要重新考慮空間配置。此外,基站的自動上下水功能雖然理想,但實際安裝時常面臨管線配置困難,甚至需要重新裝修才能達到完全自動化效果,讓許多用戶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手動更換水箱。
圖說:掃地機器人市場 消費者負評討論
四、智慧家居產品成功關鍵:融入生活而非干擾日常
透過掃地機器人從過往的「智商稅迷思」到「年成長11.9%家家一台」的市場轉變,我們發現,消費者開始願意為「具生活便利性的產品」付費,但前提是產品必須真正融入生活情境且具價值性。
當掃地機器人成功清理沙發底下的死角灰塵時,消費者會感受到買得值得;當它因電線纏繞而需要人工救援時,便利性便大打折扣。從網友購買動機的轉變——從提升家務效率到維持家庭和諧,再到文字雲分析顯示的APP控制、全家適用等需求,都指向同一個趨勢:「融入vs干擾」的微妙平衡,正是智慧家居產品成敗的關鍵分水嶺。
事實證明,無論是用戶關注的死角清潔,還是寵物家庭期待的毛髮處理功能,消費者不會為炫酷的技術規格買單,只會為真正改善生活品質的解決方案掏錢。成功的智慧產品往往是那些讓人忘記它存在,卻又難以割捨的產品。
*輿情分析期間:2025/01/01-2025/07/31
*資料涵蓋:論壇、Facebook社團和Threads。
*網路聲量:利用輿情系統計算提及文章數量,聲量越高代表網友討論度越高。
*P/N值:以AI技術針對文章進行情緒判讀,將正面聲量/負面聲量所得之數值,作為判斷品牌好感度之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