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熱議母嬰品牌「媽媽餵」發布的短影音引爆輿論負評風暴,短影音迅速引來醫師與家長反駁,批評內容誇大不實、製造焦慮。品牌雖兩度發布聲明澄清與道歉,卻因態度強硬、說法爭議,未能安撫消費者情緒,反而使負面聲浪持續升高。此事件凸顯公關危機處理若缺乏誠懇溝通與精準應對,不僅難以止血,甚至可能造成「道歉翻車」的二次傷害,成為品牌公關處理的警示案例。
媽媽餵影片惹議 醫師駁斥、兩度聲明難止批評 食藥署介入要求下架
母嬰品牌「媽媽餵」近日因一則短影音引發廣大爭議,影片中聲稱市售嬰兒配方奶粉「一半以上都是糖」,甚至形容「等同於喝兩瓶可樂或一杯珍珠奶茶」,內容隨即在網路引爆負面討論,多位醫師包括蘇怡寧、杜承哲公開反駁,批評媽媽餵誇大說法。許多家長甚至母嬰網紅們也在社群留言、發文,痛斥影片加深「母乳與配方奶之爭」,認為此舉引發媽媽族群的自責與壓力,造成家長焦慮與誤導社會。
面對質疑媽媽餵兩次發布聲明澄清,最初聲明強調影片引用自國際相關資料,並非針對特定品牌或產品,僅希望提供更多觀點,但爭議仍未平息。隨後又爆出品牌方疑似以法律行動要求網友下架評論,更加深不滿。眼見風波持續延燒,媽媽餵於 8 月 28 日再度發表道歉聲明,澄清影片針對的是「1 歲以上成長奶粉」而非嬰兒奶粉,並就用詞不精確致歉,更引用亞培、美強生等品牌官網資料,指部分產品含糖量偏高。聲明最後更引述不具名醫師說法,建議「若 1 歲以上仍需喝奶,母乳才是首選」。此舉卻被網友批評偷換概念進一步引來輿論批判,明顯看出消費者並不買單品牌的道歉聲明。
針對風波,食藥署已於 8 月 28 日出面澄清,表示合法配方奶糖分與母乳相近,影片內容涉及散播不實訊息,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並已通報 Meta 下架。事件至今仍在延燒,成為母嬰產業與社群輿論焦點。
圖:母嬰品牌媽媽餵近日分享配方奶爭議短影音 引發大批網友負評討論(圖片來源:Google 街景地圖)
短影音引多名醫師、網友駁斥 媽媽餵兩度聲明仍難平復網友負面情緒
QuickseeK針對網路輿情數據觀察可見網友情緒在事件爆發前,相關討論聲量僅維持在數十至數百則之間,且整體討論度多為正面,消費者相互推薦媽媽餵相關產品使用心得。然而8 月 26 日媽媽餵爭議短影音上線後,網友情緒反應明顯轉為負面居多,到了 8 月 27 日,負面情緒更全面爆發,負面聲量突破一萬三千則,網路風向一面倒對媽媽餵的影音表示不認同,更大量出現抵制媽媽餵的言論。
雖然品牌隨後於 8 月 27 日與 8 月 28 日兩度發布聲明澄清與道歉,但從數據趨勢來看,負面情緒並未有效緩解,8 月 28 日仍維持近九千則的高度討論,顯示公關回應不僅未能成功安撫網友情緒,反而使品牌負面聲量居高不下,直至 8 月 29 日,討論熱度才逐漸下降,但仍有逾兩千則相關聲量,顯示品牌聲譽風波仍在延續。
圖:媽媽餵爭議事件 網友情緒表現(圖片來源:QuickseeK網路輿情資料庫)
失言風波持續延燒 品牌專業信任度與聲譽好感大受傷害
從媽媽餵的熱門文字雲表現,「媽媽」、「奶粉」、「配方奶」、「母乳」、「過動」成為討論核心,可見媽媽餵影音中針對是育兒飲食與媽媽群體的高度敏感話題,引發網友激烈的負面討論。加上多名醫師發聲也使醫師姓名如「蘇怡寧」被頻繁提及。另一方面,「公關」、「聲明」、「道歉」等熱詞顯示網友密切關注品牌後續應對,但「提告」、「下架」與「錯誤」等負面字眼則反映消費者對品牌態度與處理手法的不滿。而國際奶粉大廠如「亞培」、「美強生」的相關關鍵字,則凸顯媽媽餵第二次聲明點名亞培、美強生兩家廠商,1歲以上奶粉每百克含糖量達40、50公克的內容引發網友及兩大廠牌的不滿。
整體來看,媽媽餵熱門文字雲不僅映射整體事件爭議焦點,更揭示事件從單一影片延伸至「專業辯駁 × 公關危機 × 家長共感」三大討論層面,表明此次事件不僅是產品資訊爭議,更牽動家長群體的情緒共鳴反應。可見媽媽餵此次事件已使輿情趨勢推升至「品牌專業可信度」及「品牌商譽形象」的廣泛討論,媽媽餵品牌信任正面臨嚴峻挑戰。
圖:媽媽餵 品牌熱門討論文字雲(圖片來源:QuickseeK網路輿情資料庫)
母嬰品牌「媽媽餵」近日因配方奶爭議影片陷入輿論風暴,雖然兩度道歉,卻未能有效平息消費者怒火,甚至引發「道歉翻車」批評。此次事件不僅凸顯母乳與配方奶長期的敏感矛盾,也反映品牌在危機應對專業上的不足。QuickseeK網路輿情資料庫針對此次事件以公關危機處理常見的 4C 原則——Check(檢核)、Content(內容)、Channel(管道)、Closure(收尾) 來檢視整起爭議事件,可見媽媽餵在各環節均存在缺口,若有專業團隊協助,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輿情反應。
1. Check(檢核事實):第一時間釐清資訊真偽、確認事件影響範圍。從影片內容規劃至道歉聲明回應方向皆未與專業人士討論擬定回應策略引發民眾更大反彈,發布聲明前應先諮詢醫師、營養師等相關專業團隊,確保內容正確再行發布。
2. Content(回應內容):制定清晰且具同理心的訊息回應。媽媽餵初期聲明強調「引用國際資料」,甚至比喻「母乳像核能被誤導」,語氣強硬,缺乏安撫效果。未理解家長焦慮,致使消費者負面情緒更加高漲。
3. Channel(回應管道):選擇合適的溝通平台與發聲人。媽媽餵僅透過社群貼文澄清,且疑似要求網友刪文否則將進行提告動作,讓網友認為品牌無悔改之意,民怨難平。擬定更正式之聲明內容或召開正式記者會,邀請業內專家並同時展現品牌誠意。
4. Closure(危機收尾):持續追蹤、修復信任、確保事件落幕。媽媽餵二度道歉卻點名亞培、美強生,被批「偷換概念」;三度道歉也只針對「奶粉」的泛指使用一事致歉,導致網友認為品牌對其傳遞錯誤訊息及造成媽媽焦慮的行為毫無悔意,品牌應建立專業把關流程,持續推動信任修復行銷規劃,為此事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運用正面形象操作來挽回消費者信任。
整體來看,此次媽媽餵事件顯示:公關危機若缺乏嚴謹的 Check、誠懇的 Content、正確的 Channel 與持續的 Closure,不僅無法及時止血流失的品牌專業信任,反而可能因態度強硬缺乏共感情緒,造成品牌好感的二次傷害。這起爭議為各大品牌公關敲響警鐘,也提醒企業在現今社群網路興盛的時代更需謹慎應對,唯有專業的公關危機處理規劃,才能真正修復消費者的信任,讓危機事件對品牌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輿情分析期間:2025/8/24-2025/8/29
*資料涵蓋:網路輿情全頻道,包含新聞、社群、論壇、threads、Instagram等平台。
*網路聲量:利用輿情系統計算提及文章數量,聲量越高代表網友討論度越高。
*正負面聲量判別:以AI技術針對文章進行情緒判讀,作為判斷品牌好感度之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