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銀行近期因無預警凍結用戶帳戶,引發社群與新聞平台廣泛關注與討論。銀行於9月4日回應,此措施是因應政府打詐政策,針對客戶不便表示將「深切檢討滾動調整」。然而,網路輿情顯示,此舉引發大量負面反饋,用戶普遍認為銀行未事先告知,導致帳戶凍結帶來實質困擾,甚至有網友討論可能考慮轉換銀行。整體來看,這起事件凸顯出台新在政策執行與用戶溝通上的落差,對品牌聲譽與客戶信任構成壓力,也為公關團隊帶來即時危機管理挑戰。
無預警凍結帳戶引爆聲量,台新輿論壓力升溫
從台新近一個月的網路熱議關鍵字來看,「凍結」、「被鎖」、「帳戶」、「匯款」等關鍵字高居前列,顯示鎖帳災情在社群迅速蔓延,批踢踢、Threads等各大平台陸續有民眾反映,帳戶在未進行異常交易的情況下遭凍結,需臨櫃逐筆說明金流,並等待審核才能解鎖。這種突如其來的限制對日常轉帳、領錢造成衝擊,使民眾對銀行產生「擾民」印象。隨著媒體報導及社群轉發擴散,甚至出現「考慮轉換銀行」的呼聲,顯示民眾對於銀行未事先告知、以及後續的回應處理方式感到不滿。
群眾不滿情緒白熱化!台新遭批頻頻出包又擾民
進一步觀察網路正負聲量走勢,台新在8月28日以前仍維持「正評略高於負評」的態勢。然而,隨著帳戶凍結事件爆發,網路情緒在28日後急轉直下,用戶接連反映「沒有異常交易卻被凍結」、「必須逐筆說明金流才能解鎖」、「臨時無法轉帳或領錢」等問題,日常生活因此受到嚴重干擾。自8月30日至9月初,負面聲量急遽飆升並全面壓過正面討論,群眾情緒也從零星抱怨迅速擴散為集體不滿。
善用社群聆聽,提前建立消費者共識
總結而言,台新因應政府打詐而祭出的帳戶凍結措施,出發點或許立意良善,但消費者實際感受到的卻是「不便」與「失望」。制度變動打亂了既有使用習慣,甚至直接衝擊資金調度與生活需求,使群眾難以共鳴銀行的初衷。
從輿情角度來看,這場爭議之所以迅速擴散,關鍵在於企業自說自話,缺乏讓大眾「聽懂」的溝通與宣傳。當品牌只把政策視為正確之舉,卻忽略消費者的直覺反應,輿情便容易在社群場域轉化為集體不滿,甚至出現「換銀行」的情緒化聲浪。
這同時凸顯一個核心公關課題:在新策略或權益調整前,企業不僅要進行市場測試,更應提前透過透明、淺白且具體的訊息,與大眾建立共識,否則再周全的政策設計也可能淪為輿情危機的導火線。換言之,如何在決策與落實之間補足「社群聆聽」的缺口,才是品牌聲譽能否站穩的關鍵。